弊端全現,需求不明,智能家居或走投無路

安宅吧 人氣:2.72W

自2014年穀歌收購Nest宣佈進軍智能家居行業,“智能家居”的概念逐漸在大衆中出現。時至今日談及這個市場,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爲市場現狀“內熱外冷”,“智能家居風口論”吹了很久但仍未有大規模爆發。

CPS中安網瞭解到,以家庭場景爲單位的成套解決方案還未形成規模,智能家居仍以單品爲主流。2018年智能家居單品出貨量統計數據顯示,智能鎖產銷量在1300萬至1500萬套之間,滲透率約爲5%;智能音箱出貨量爲2190萬臺,滲透率僅爲2.15%。而其它大部分智能家居單品市場滲透率甚至低於上述兩個單品。

究竟是哪些原因阻礙了智能家居市場的起量?CPS中安網在觀察調研後,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:

弊端全現,需求不明,智能家居或走投無路

政府引導力度弱,行業標準缺乏

自2017年,智能家居寫入政府工作報告,嚴格意義上來說,目前爲止還未有對應的政府相關部門引導、監管智能家居市場。提起智能家居,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到高端消費和高端用戶,很多消費者對此瞭解甚少,市場缺少協調性。

行業缺乏標準。一直到,政府相關部門都沒有制訂出我國的統一標準,大部分研產一體的企業只能參照國外標準。大、中、小廠家各自爲政,雖然提供成套的解決方案,但企業與企業產品之間各種通信協議繁多,設定了嚴重的競爭壁壘,對消費者的使用與後期維護升級帶來了更多麻煩。

以目前市場上藍牙、WiFi和ZigBee三種主流無線通信協議爲例,終端控制和家居設備之間大多采用單獨一種協議,傳輸流暢且成本較低,而相容多種傳輸協議的終端網關設備價格偏高,且傳輸性能並不比前者更好

資本關注有所回落

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數據顯示,在智能家居行業融資數量上,2016年融資事件達到97起,2017年爲87起,2018年爲51起,融資事件超過70%來自於天使輪和A輪,投資熱度有所回落。資本對智能家居的熱情減退,加之世界經濟整體下滑趨勢,智能家居熱潮逐漸迴歸平穩。

弊端全現,需求不明,智能家居或走投無路 第2張

產業鏈不完善

目前國內智能家居產業鏈上游的傳感器、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主要被外國品牌佔據,主要掌握在英特爾、ARM、高通等美國大廠手中,對外依賴程度高。國內廠商的業務重點偏向於應用端,在元器件供應方面稍顯薄弱。

國內智能家居企業大部分爲中小企業,受企業自身實力限制,推出的產品比較單一。目前市場主要是智能門鎖、智能音箱、智能網關產品、智能燈光控制、自動窗簾等產品,還沒有直接推出完整家庭應用場景解決方案的企業。

相比傳統產品,成本與價格不親民

受產業鏈影響,智能家居價格層層推高。以全自動窗簾爲例,市場上報價在2000至5000之間,是傳統窗簾的十幾倍之高。智能家居的高價格主要來自兩方面,一是研發成本,一是生產成本。

在技術研發方面,智能家居產品包含物聯網、通訊協議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多種新興技術,因此高科技研發成本使得產品成本居高不下。

傳統家電產品多以大批量生產的方式降低成本、提高盈利,但由於目前智能家居消費市場尚未完全開啟,智能家居產品多是小規模生產,無法在生產數量上達到突破,因此生產成本相比傳統智能家居的成本相對高很多。

安裝與售後維護跟不上

智能家居對前期安裝與後期服務要求相對較高。

個性化定製解決方案需要配合大量現場勘查設計與交流溝通的工作,存在一定的技術含量,而大部分用戶瞭解的資訊有限,因此前期安裝的問題往往限制了用戶的選擇。

售後服務對專業性、反應速度的要求也極高,並且線下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時間、資金、人力、物力的投入。市場調查數據顯示,80%集成服務商團隊規模在20人以下,大部分企業在售後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都無法滿足用戶需求。

弊端全現,需求不明,智能家居或走投無路 第3張

數據安全問題

智能家居產品是一種聯網設備,在這種萬物互聯的時代,隱私資訊安全是消費者重點擔心的問題。以智能音箱爲例,亞馬遜和谷歌都曾爆出數據安全問題,這些設備在接受用戶命令時也可以遠程存儲音頻,可能收集到用戶的敏感數據。對於用戶而言,他們不會希望自己的隱私被其他人甚至黑客所利用。因此在權衡便利與隱私保護的過程中,企業需要獲得用戶更多的信任。

用戶不買單

對於國內的工薪消費羣體,購買能力限制了智能家居在這個受衆羣體中的普及速度。以年齡區間來劃分的話,八零後、九零後對智能家居產品接受度較高,但經濟實力較弱;而他們的父輩六零後、七零後經濟實力較強但接受度較低。

另一方面,從用戶接觸渠道來說,數據顯示71%消費者是透過電商渠道購買智能家居產品,僅12%的銷售份額來自專賣體驗店。這對消費者真正瞭解、體驗產品功能產生了一定的侷限性。

除此之外,受我國地產背景影響,如果房地產商將智能家居加入到精裝修配套設施,就必須進行統一採購、安裝、調試,雖然成本有所下降,但用戶就無法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產品樣式、功能種類等。

智能家居作爲一個新興領域,無論是技術成熟度還是消費者與市場的培養,都處在起步階段,雖然產品功能、解決方案在一步步升級、完善,但距離真正的大規模普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