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小年的來歷故事

安宅吧 人氣:1.04W

  “小年”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,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,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。小年是怎麼來的?關於小年有哪些傳說故事?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小年吧!


關於小年的來歷故事

  小年的由來及傳說故事

  小年是相對於春節大年而言,因各地習俗不盡相同,小年具體的日子也略不相同:大部分省份,特別是廣大的北方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節爲小年;江浙一帶部分地區稱正月初五爲小年;而國內爲數不少的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爲小年;也有的地方把冬至叫小年。不過在全國範圍內流傳爲廣泛的小年節,指的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節。小年節是整個春節活動的開端,是春節前一系列準備活動的初始。其主要活動有兩項:祭竈和掃塵,所以小年節又稱祭竈節、竈王節、謝竈、祭竈。全國大部分地區,特別是北方地區均有與祭竈相關的歌謠。比如以下這兩首在晉東南和豫北地區民間廣爲流傳的歌謠:

  二十三,打發老爺上了天;

  二十四,掃房子;

  二十五,蒸糰子;

  二十六,割下肉;

  二十七,擦錫器;

  二十八,漚邋遢;

  二十九,洗腳手;

  三十日,門神、對聯一齊貼。

  二十三,祭竈關;

  二十四,掃房子;

  二十五,磨豆腐;

  二十六,打酒割肉;

  二十七,殺只雞;

  二十八,殺只鴨;

  二十九,蒸饅頭;

  三十兒貼門旗兒(春聯);

  大年初一,撅屁股作揖。

  竈神信仰在我國民間由來已久,由於家家有竈臺,而且人人離不開,因此民間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傳說: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遣了一位監督員,就是竈神,又稱竈王、竈王爺、竈君,他會監督考察每家每年的所作所爲,到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這天就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彙報。正如南宋范成大《祭竈》詩裏說的:“古傳臘月二十四,竈君朝天欲言事。”玉皇大帝根據竈神的彙報來決定對這家的獎罰。處罰的手段就是減少人的壽命。按照晉代葛洪的說法,罪惡大的要罰去三百天的壽命,小錯誤要罰兩天。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日的壽命,這種懲罰實在讓人畏懼。另外,天帝還可以根據竈神的彙報,不定在你生活的哪一處對你施展懲罰,令人防不勝防。第二年新年,竈神就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爲。由於竈神掌握着自家的命運,怕竈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,因此百姓對竈神恭恭敬敬,平日不敢有絲毫的怠慢。如不用竈火燒香,不得擊竈,不將刀斧置於竈上,不在竈前講怪話、發牢騷、哭泣、呼喚、唱歌,不將污髒之物送入竈內燃燒等等,名目繁多。祭竈就是爲恭送竈神昇天言事而舉行的儀式。祭竈節就是民衆在臘月二十三爲歡送竈神昇天舉行的一系列活動。至於爲什麼要在二十三這天祭竈,在民間廣泛流傳着這樣的故事:

  據說,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,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,弟弟是畫師。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,東街請,西坊邀,都誇獎他壘竈手藝高。日久天長出了名,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爲“張竈王”。這張竈王也怪,不管到誰家壘竈,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。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,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,好像是個老長輩,左鄰右舍有了事都找他,大家都很尊敬他。張竈王整整活了七十歲,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。張竈王一去世,張家可亂了套,原來張竈王是一家之主,家裏事都聽他吩咐,現在他走了,而弟弟只會詩書繪畫,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。幾房兒媳婦都吵着要分家,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,整日愁眉苦臉。有,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。於是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竈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,畫師忽然把全家人喊醒,說是大哥顯靈了。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,只見黑漆漆的竈壁飄動着的燭光,若隱若現顯出張竈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,家人都驚呆了。畫師說:“我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,玉帝封他爲‘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’。你們平素好吃懶做,妯娌不和,不敬不孝,鬧得家神不安。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,很氣惱,準備上天稟告玉帝,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。”兒女媳婦們聽了這番話,驚恐不已,立即跪地連連磕頭,忙取來張竈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竈上,懇求竈王爺饒恕。從此後,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,全家和睦相處,安寧度日。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,一傳十,十傳百,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。其實,臘月二十三日夜竈壁上的竈王,是畫師預先繪製的。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,不料此法果真靈驗。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,他只得假戲真做,把畫好的竈王像分送給鄰舍。如此一來,沿鄉流傳,家家戶戶的竈房都貼上了竈王像,代代相傳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竈王爺上供、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。祭竈風俗逐漸流傳後,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,在全國立下祭竈的規矩,成爲固定的儀式了。

 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竈的習俗則伴有一則淒涼的民間傳說。時候,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,兩人把兒子當掌上明珠,十分疼愛。但因家中貧困,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,平日格外想念。這天,老太婆吩咐老漢到煤礦看看。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走路的人,兩人越說越熟,閒談之中,老漢得知此人是受閻王指使,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。老漢心急如焚,乞求他留下自己的兒子。光腳的人慷慨應允,囑咐他不要告訴別人。見了兒子,老漢假裝得病,兒子侍奉左右,一直無法下井。不久,煤礦出了事故,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裏。轉眼三年過去了,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裏,老漢想起當年的驚險,忍不住對老伴說了。誰知此話被竈君聽見了,二十三晚上,竈君上天后,對玉帝講了這件事。玉帝惱羞成怒,立即懲罰了光腳片的人,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。爲此,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,人們敬竈君吃竈糖,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。久而久之,人們就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竈。

  江淮一帶的傳說則說竈王爺不是神,只是個好吃懶做的野鬼,白天藏在野地裏,一到晚上就跑到百姓家偷吃東西。“土地”和“門神”都奈何不了他,只得想了個辦法,讓他到百姓家當竈王爺,在鍋臺上吃些殘羹冷飯。可是沒過多久,這野鬼就不滿足了,便放出話來嚇唬老百姓說:“我要在臘月二十三上天奏事,誰好誰壞,全憑我說了算。”人們爲了讓竈王爺上天后不說自己壞話,就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,在鍋臺上供兩塊豆腐、一塊麻糖,讓他吃了嘴軟嘴甜,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。

  其實祭竈習俗由來已久,早在先秦時代已有相關記載。據說竈神在夏朝時就已經成爲民間尊崇的大神,祭竈位列“五祀”之一。春秋時流行“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竈”的諺語,就是說與其祭祀奧神向他獻媚,不如祭祀竈神。孔子給他的弟子們的解釋是“不那樣,就會得罪老天爺。”也就是說,如果不討好竈神,他就會向上天告你的惡狀。漢代人還用黃羊祭竈。清代的枟敬竈全書枠上說:“竈君受一家香火,保一家康泰。察一家善惡,奏一家功過。每奉庚申日,上奏玉帝,終月則算。功多者,三年之後,天必降福壽;過多者,三年之後,天必降災殃。”可見,古人早已熟知恭敬竈神可獲富貴,取悅竈神大有裨益,所以人們對祭竈極爲重視,唯恐得罪了竈神而給自家帶來災難。